治疗:
(1)冷敷治疗:冷敷能使局部温度下降,毛细血管渗出减少,
周围神经传导冲动减缓,具有镇痛、消肿、抑制
炎症扩散、减少乳汁的分泌的作用。热敷时脓肿形成较冷敷快,冷敷的切开排脓率为40.42%,低于热敷的切开率(热敷的切开率为82.9%),且冷敷越早越好。
①时机:于急性
炎症的早期(发病后的24h内),在
炎症尚未被控制的48h内进行,48h后可改为热敷。
②方法:碎冰后,以冷水冲去棱角,置入冰袋。用棉布包裹冰袋外,置于硬结局部3v4h。局部
皮肤复温后可再行冷敷。若局部麻痛不可忍受,改为短时间冷敷,冬天可用冷水敷。
③注意问题:在冷敷的同时可多饮水,使乳汁变稀,减少淤滞,利于乳汁的排出,以起到引流及冲洗作用,有利
炎症的消退。冷敷时尚须注意防止局部
冻伤。如患病后24h内用冷敷尚未能控制者,可放弃冷敷而改为热敷,以利
炎症吸收。
(2)热敷治疗:急性
乳腺炎起病3天后,局部病灶呈现浸润和渗出改变。此时热敷可增加局部组织血流,促进白细胞趋化,提高白细胞的吞噬功能,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,局限和液化,具有镇痛、消炎的作用。
①时机:发病24h或48h以后、
炎症已经局限者。
②方法:以50?左右温热敷布置于红肿局部,上盖以纱垫保温。每次20v30min,3v4次/d。
水肿明显者可用25%
硫酸镁湿热敷。
(3)红外线、紫外线:前者热力穿透性强,可达
乳房组织的深部,其效果比湿热敷更佳;后者通过光化学作用,具有较强的消炎、止痛作用。
(4)
乳房
按摩:排尽剩乳用负压吸引法,如吸奶器吸引或人吸等。负压吸力过大,易使乳管暂时狭窄,影响排乳效果。
乳房
按摩则是利用挤压的作用,排空乳管,促进淤结消散(图7)。该法适用于乳管闭塞、乳汁淤积,或小叶
炎症初期的患者。若局部
水肿明显、伴有发烧,或脓肿已经形成者,则禁用此法。
①手法
按摩:五指并拢,以两手小鱼际部,夹持
乳房基底部, 沿乳管走行,向乳头部轻轻
按摩1v2min。然后用手掌由淤积硬结的外缘向乳头方向逐步推赶并轻揉挤,反复
按摩5v10min,即可将淤积的乳汁逐渐推出。
按摩时,可以用手轻轻提动乳头数次,以扩张乳头部的输出管。若
按摩前先作局部热敷,效果更好。
②梳背
按摩:
乳房患部涂少量油脂(液体
石蜡或
蓖麻油均可),以减少摩擦对
乳房
皮肤的刺激,避免
皮肤损伤。用烤热的木梳背(以不烫伤
皮肤为度) 由
乳房基底部开始,经患部再向乳头连连推赶,使闭塞的乳管由内向外、由小而大,渐渐被乳汁所扩张,终至全管通开,积乳排出,患者可在短期获愈。
按摩注意事项:A.为减少
按摩引起的
炎症扩散和脓毒血症的发生,
按摩必须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进行。B.为减少
按摩时的
疼痛,
按摩先可在淤积的周围组织注射0.5%v1%
利多卡因20v40ml,待5min后再作
按摩。C.
乳腺小叶及周围组织已有轻度
炎症时,可在局麻药内加入
青霉素40万U,注射后10min再进行
按摩。D.治疗期间可用温
硼酸液轻洗乳头并涂
青霉素或
磺胺油膏,然后用纱布遮盖以保护乳头。
(5)
乳房承托:其目的是减小
乳房活动度,减轻
乳房
疼痛。有乳罩承托法和布带或三角巾带撑托法2种(图8)。
2.抗生素应用
(1)全身治疗:首选
青霉素治疗,用量可根据症状而定,每次80万U肌内注射,2v3次/d。也可用800万U静脉滴入。
(2)抗生素局部封闭:
②方法2:用0.25%
普鲁卡因60v80ml,加
青霉素80万v160万U,在
炎症区上方3cm左右健康处的
皮下组织作横—一―字形封闭,范围应超过
炎症直径区(图9)。每天或隔天封闭1次,或注入
乳房后疏松组织中。此治疗既有消炎、消肿、止痛的作用,亦可使
乳房组织处于松弛状态,有利于乳汁的排出。注射时须注意离开
炎症区域,以免因注射后,局部压力增高,使
炎症扩散。
3.中药应用 祖国医学称急性
乳腺炎为—乳痈―,认为本病是—肝气郁结,内热壅滞―所致,应以—疏肝利气,清热解毒―治疗为原则。
(1)局部治疗:
②鲜蒲公英60v120g,葱白30v60g,捣烂成糊状,敷于患处,用绷带或三角巾扎紧,每天换药1次。
④芙蓉膏外敷:芙蓉膏有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消肿的作用。
配方1:用芙蓉叶研成细面,用香油或茶叶水调,也可加等量凡士林调成膏。
配方2:芙蓉叶、
大黄、黄柏、泽兰叶各24g,
冰片6g,共研细末,用黄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为软膏外敷。
(2)汤饮治疗:
①鲜蒲公英250g,水煎服。
③鹿角粉3v9g,开水冲服。
④蒲公英、野菊花各9g,水煎服,每天1付。
⑤括楼牛蒡汤:熟牛蒡、生山栀、金银花、连翘各9g,全括楼(打碎)、蒲公英各12g,橘皮、橘叶各4.5g,柴胡6g,黄苓9g。水煎服,每天1付。
⑥五味消毒饮:金银花、蒲公英、地丁各30g,连翘、野菊花、
板蓝根、赤芍各15g。水煎服,每天1付。本方主要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活血祛淤作用,为控制全身中毒症状的有效方剂。
⑦疮疡饮:山甲珠、皂刺、当归尾、
天花粉、陈皮各9g,乳香、没药各6g,金银花、赤芍、蒲公英各30g,水煎服,每天1付。本方具有活血化瘀、清热解毒、消肿软坚作用。
⑧金银花、蒲公英、括楼各30g,柴胡、
黄芩、王不留行、青皮各15g,皂刺、赤芍、丝瓜络各30g。水煎服,每天1付。
⑨全括楼1个(重100v200g),水煎服,并将药渣趁热敷于患处。
⑩牛蒡子叶30g水煎代茶饮,每天1付。用于乳汁淤滞期。
4.手术治疗
(1)激光打孔:确定脓肿位置后,在脓肿波动最明显的部位打孔并吸出脓液,然后将抗生素推入脓腔。此方法创伤小,病人容易接受,同时也免受换药之痛苦。
(2)脓肿切开引流:脓肿形成后,应及时切开引流,但需注意几点:
①麻醉:表浅脓肿多采用局麻,深部脓肿或
乳房后脓肿以静脉麻醉为宜。
方法:以长针头注射器从
乳房基底边缘的上、下方及外侧分别向
乳房后刺入;以0.5%
普鲁卡因作扇形浸润;然后围绕
乳房基底边缘再行皮下浸润,总量约100ml。穿刺时针头应与
胸壁平行,以免刺破胸膜。如切口
治疗原则是消除
感染,排空乳汁。一般治疗早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,一旦形成脓肿有波动感,则需手术治疗。
1.早期症状轻者可不停止哺乳,但为了婴儿的健康,应停用患侧
乳房哺乳。患侧
乳房应以吸乳器吸尽乳汁,促使乳汁通畅排出。热敷有利于增加
乳房局部血液循环,促使早期
炎症消退。
2.药物治疗
(1)抗生素的应用:本病的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,应用
青霉素、头孢菌素等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,如病原菌对
青霉素耐药,则选用耐
青霉素酶的新
青霉素
Ⅱ、
头孢拉啶或
红霉素。
(2)中药治疗:可用蒲公英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。
(3)断奶处理:可口服
己烯雌酚1~2mg,每日3次,共2~3日或肌内注射
苯甲酸
雌二醇,每次2mg,每日1次至停乳为止或中药
芒硝外敷。
3.脓肿切开引流 作放射状切开,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作弧形切口。深部脓肿或
乳房后脓肿可沿
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,经
乳房后间隙引流。切开前应采用9号针穿刺定位,切开后以手指轻轻分离脓肿的多房间隔,以利引流。脓腔较大时,可在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。并经常换药,直至切口愈合。
原则是消除
感染、排空乳汁。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时不宜手术,但脓肿形成后仍仅以抗菌药治疗,则可致更多的
乳腺组织受破坏。应在压痛最明显的
炎症区进行穿刺,抽到脓液表示脓肿已形成, 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。
呈蜂窝织炎表现而未形成脓肿之前,应用抗菌药可获得良好的结果。因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,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,应用
青霉素治疗,或用耐
青霉素酶的
苯唑西林钠(新
青霉素
Ⅱ) 每次1g,每日4次肌注或静滴。若病人对
青霉素过敏,则应用
红霉素。如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,则应重复穿刺以证明有无脓肿形成,以后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指导选用抗菌药。抗菌药物可被分泌至乳汁,因此如
四环素、氨基糖苷类、
磺胺药和
甲硝唑等药物应避免使用,因其能影响婴儿,而以应用
青霉素、头孢菌素和
红霉素为安全。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。脓肿形成后,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。手术时要有良好的麻醉,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,应作放射状切开,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(图25-4)。深部脓肿或
乳房后脓肿可沿
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,经
乳房后间隙引流之。切开后以手指轻轻分离脓肿的多房间隔,以利引流。脓腔较大时,可在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(图25-5)。
一般不停止哺乳,因停止哺乳不仅影响婴儿的喂养,且提供了乳汁淤积的机会。但患侧
乳房应停止埔乳,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,促使乳汁通畅排出,局部热敷以利早期
炎症的消散。若
感染严 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,应停止哺乳。可口服
溴隐亭1.25mg,每日2次,服用7~14天, 或
己烯雌酚1~2mg,每日3次,共2~3日,或
肌肉注射
苯甲酸
雌二醇,每次2mg,每日1次,至乳汁停止分泌为止。